close

喜歡畫作本身,或是畫背後的故事,常常讓人感到混淆,就如同高中時喜歡梵谷的畫,背後究竟有多少紙本(梵谷傳)所堆燃的熱情,我也不知道。

雖然後來一直延續看畫的習慣,但多半的時間,還是很難從純粹視的覺感官,去肯定自己真的喜歡與否,那喜歡可能是來自於展覽時所鋪陳的氛圍、宗教般的投射照明、優雅的音樂、或許是瞄到了會場上女孩看畫時恬靜側臉的連鎖反應,不見得要有世俗的美,若是歷經過生活磨難的,能感受到畫裡真實刻痕也會有種無法言喻的共鳴。當然也會有不懂或是無法感受時,疏離產生討厭的心情也不一定。

只是來自感官的總是漂浮不定,憑著直覺走,今天覺得好,明天可能覺得還好,就好像人常常在推翻自己時,又一邊說著要相信自己一樣反覆無常。雖然說是可以從畫裡細微的筆觸、顏色去感受創作者所想表現的,不過這些大概都逃不過以個人經驗出發的想像,這種自我的情感投射,跟自慰一樣沈悶無趣。

對我來說,想像只是一種召喚,若無路徑觸及事物的本質,那不想也罷!後來,覺得看畫家的傳記比畫作還來的有趣,大概也是源自於這樣的想法。在傳記裡與畫家共同體驗那些的生活細節與轉折,觸及生命的本質,自然也會對這樣所創造出來的作品有感情。

本質是什麼?我覺得本質就是底線,當你求了100次婚還被拒絕,或許在提起第101次的勇氣時,靈光片刻我們就觸及到了本質,本質超越了世俗眼光中輸贏。用熱情不斷的探底,做著別人眼中自不量力的事,我喜歡的畫家若活在現代,應該就是那種很容易把信用卡刷爆缺乏自律傢伙。他們毫無保留所揮霍的才華。如同寒夜裡燃燒的炭火,保持著距離可以取暖,若碰著了馬上就會被燙傷,反映在現實的生活中,我們可以遠遠欣賞所謂藝術家的才華,但身邊若是有這樣的朋友,可能就會被視為災難。看別人的悲劇可以洗滌我們內心的濁亂,但並不表示我們願意成為別人眼中的悲劇英雄。

與h君看完電影花開花落,拿著便利商店買的飲料悠閒的找了個地方閒聊,她說:「還好我有在社區大學教課,不然很可能會變的跟劇中主角一樣的處境。」

劇中女主角因為執著於某種創作的信念導致晚年在精神療養院度過,無法繼續再畫。即使她發瘋前的畫作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購,也成為了藝術史上很重要的標記,但我想如果劇中女主角能預知自己後來的生命軌跡,她是否會在某些關鍵的轉角處做下不同的決定,創作若不能給自己帶來更美好的生活,那麼執意要如此目的為何?當我們身在暗處仰望那不知名的光,如飛蛾撲火般的燃燒,那些無法控制內在力量,是否注定要成為人們眼中扼脕的傳奇?

 

延伸閱讀:電影花開花落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yen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