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最近還好嗎?颱風過後,看電視新聞裡股市基金的慘況,身邊許多親人朋友都在哀哀叫。上周跟一群朋友去看了《海角七號》,很熱鬧的片子,一方面是戲院裡觀眾的感染,有時候覺得好笑,那也是來自一種互相堆疊出來的氣氛,若是獨自在家裡看的話,或許就少了那麼一點趣味。


我喜歡它直接了當的說話方式,不同於過去國片那些隱誨不明的語彙。像是個害羞的人站在原地等著,希望觀眾能猜看看,搞不好還能拆解出更多的情意,來豐富影片的內涵。現在終於有一部可以直接說出我愛你的影片,現實生活有時候真的還需要這樣的熱情。我們守在各自的地方互相對望、試探,想靠近了解對方,但又深怕失去自己原來所擁有的。只是我們所擁有的不就是要給予嗎?

出了戲院,我想到兩年前你介紹的片子《就像在天堂》,幾乎同樣的戲劇架構。這兩部片子一冷一熱都很好看,如果要做比較,我還是喜歡《就像在天堂》,感受也比較深刻,在一個寒冷的小鎮,教會的合唱團在練唱的過程中,內部有團員各種意見爭執,對外則要抵抗的社會的各種壓力,在互相衝突的過程中,每個人挖掘到了更多不認識的自己,至於那個一輩子在演奏別人曲子的指揮家,終於也寫出了自己的曲子。還記得那時要出戲院的時候,回頭看了一下,加上我只有三個觀眾,唉!這樣的片子在要台灣上映前就註定了要寂寞吧!換一想法,或許就是因為現在每個人都太寂寞了,所以才需要一起去熱鬧吧!越是深刻的東西,雖然越能直擊人心,但所命中的也註定只能有少數幾個靶心。

前陣子朋友的關係,認識一個失意知名的演員,急著要我們幫他寫劇本,他要投輔導金,還提出了一堆大卡司,說要找某個知名導演來導戲,某某大牌來作演員,雖然我相信他多多少少是認識這些人,但這像是電影鐵達尼號在沈沒前的奮力一挺,如果卡司這麼大,還輪得到我們寫劇本嗎?在一艘船沈沒的時候,有辦法逃的人早就逃了,不然他們怎麼能存活到現在。我有興趣寫,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掙扎,有時候力氣放盡,還想圖一個最後的救贖,戲劇本身是不是就是救贖?它不提供道德判斷,那些短暫的火花,只是讓我們對有未來有所期望,雖然未來是什麼我們永遠不會知道....

最近我好些了,在歷經了一些事之後,我更能知道,自己不是在乎給予多少回收多少這些對價的關係,而是不願給出去的被當成垃圾被隨意丟棄,尤其是那些已經變成垃圾的,那是當初我以為擁有所珍惜的東西。昨晚跟J君聊天開玩笑的說:如果不幸自己是一隻餐桌上的魚,也希望自己能被吃的乾乾淨淨的,好好餵飽人家啊!我現在還有時間埋怨,那一定是燃燒的還不夠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yen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