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在政府發行國外的英語雜誌做美術編輯,常常因為挑選圖片的問題跟文字主編起引起衝突。

台灣的城市實在是不怎麼好看,舉個例來說,看台灣職棒球員身上穿的衣服就知道,一件原本設計的好好棒球裝,總是要貼上幾處的狗皮膏藥(贊助廠商的廣告)。城市的面貌也是如此,從處處貼滿大樓外觀的廣告招牌各自為政,到電線杆也有難逃修理水電、專治痔瘡、搬家公司的紙條,近看一個比一個搶眼,遠看則是一片混亂,這樣的問題反應在雜誌照片的拍攝,就很讓攝影師很為難。鏡頭一擺,不管找了各種角度幾乎是無從閃躲雜亂。翻開國外的雜誌比較,乾淨的街道,可以看到樓房和諧的共處,只要能有一張照片,安靜的鋪在版面上,就足以吸引人的眼光。但就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因為混亂的狀況就是如此,鏡頭若不誠實的面對,也反應不出在地的原汁原味。

所以在選擇圖片的時候是要用"無關緊要的美",還是"真實獨特的氣味",常常就成為了我們爭執的焦點.......

文字主編是個做事認真的美少女,雖然是在行事低調的政府機關上班,但她的穿著會給人像是春天來的時尚小公主、別看她講話輕聲細語,處理事情也有很固執的那一面,身上打扮的任何細節都不放過,就某個程度來說,她這樣穿著所反應出的個人美學經驗是有很強的規範性。

這跟我們的採訪對象是有許多落差.......一些來自民間底層的工藝家、到作者的家裡做採訪拍攝,通常台灣建築室內的採光並不明亮,人對家中的陳設也很隨便,雜物亂堆,灰灰暗暗的日光燈,即使照片拍到了很精緻手工藝品,但若要近身去拍攝作者真實的生活狀況,照片成像的品質並不好。只能這樣的話,那是不是就只呈現燈光美、氣氛佳的那一面呢?那真實有意義的照片,若因拍攝現場的狀況不好而無法呈現正確的曝光或是輕微脫焦,是否就該捨棄不用呢?,

我覺得真實有意義的照片是該留下來,美是一種態度,而不是一種規範。美的規範是來自時尚產業所設下的流動標準。但很不幸的、她所找都是那些美美卻無關緊要的照片,而那些原先來自於土壤,真實生活的人事物,要被硬套上她的春天的時尚小公主裝,是我無法理解也無法認同的。

從時尚流行態度出發,常常就會被理所當然的被要求做電腦修圖,從斑點,皺紋、皮膚的光滑度、甚至是臉的輪廓,體型身材都可以逐一翻修,透過電腦修圖所呈現的虛擬假象,成為了市場上的美與大眾情感投射的單一指標,但人們似乎不在意這樣的問題,甚至對這樣改變後的假象還沾沾自喜,走在街上舉目所見的廣告看板,幾乎無一倖免。所以,我們可以看到永遠不會變老的偶像,像是捷運車廂裡永遠不會被沾汙的塑膠車位,即使它被好幾萬個人坐過,一樣光鮮無暇。

本來只能玩點小把戲,但當你的權力越大時,就會想要改變遊戲規則.....時尚小公主逐漸對不美的照片感到不耐,她十分了解問題的癥結所在,所以下一步便是企圖改變雜誌的編輯方向,初步的設定,那些善於打扮,好看流行的議題,便成了主要的採訪對象,至於那些本質強烈但不善裝飾的,就逐漸在版面的背後隱默消失,雜誌印刷成冊。遠渡重洋,攤在外國人的眼裡,台灣印象成了一個國際流行都市的複製品,食之無味,但容易下嚥。

電腦修圖,也會因操作機器的人而有不同的效果,好的修圖師可以化腐朽為神奇,隨便應付的修圖師則也會讓人慘不忍睹。為了不擔心這個不確定的因素,後來乾脆用整型手術一次搞定。指定變成誰的鼻子,嘴巴、或是眼睛。在這個忙碌的時代,我們在意給人第一好印象所帶來的方便性。無須在乎個人內在,因為沒有人有時間好好認真你的內在,馬上就要往前走了。

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吧,你覺得那群往前走的人方向不對,想往後走,卻又遇到後面一批苦苦追趕的人不斷的與你衝撞。那是時代的浪潮,知人知面不知心,但何必要知心呢?誰還有心呢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yen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