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car.jpg

周日與畫家朋友約好兩個行程,去"台北市立美術館"和天母的一家"畫廊"參觀。騎上我新買的自行車,從淡水住處出發離台北約16公里的路程,以平均時速16公里前進。沿著自行車道,行經紅樹林、竹圍、關渡......左邊會偶而有電車經過,右邊是淡水河岸,車道離岸邊很近,可以遠眺八里的觀音山,也可以看到眼前茂密的紅樹林與悠閒的白鷺絲,或許是現代人懶得騎腳踏車,這條美麗的車道,並沒有太多的人,溫暖的太陽,微涼的風,看夏天即將結束,獨行,讓我覺得有點孤單.....曾有一段時間很討厭美麗卻沒有人物的風景照片,因為沒有人,那樣的美似乎變得沒有意義。現在想想,或許是自己對孤獨的焦慮吧!

生活之中,有種莫名的熱情,有過美好的感覺,總希望能帶朋友一起來歷經,不過多半得到的回應,是多走幾步路就嫌累,怕晒到太陽變黑,不然就是怕流汗,怕麻煩。被著些只會說"不",而不願意稍稍調整自己的人猛潑冷水,下場就是選擇自己獨行。

換做另一個時空,騎一個半小時的車,抵達"台北市立美術館"後,裡面人聲鼎沸。主要的原因是,"英國時尚設計大師薇薇安‧魏斯伍德"的展覽,因為人真的太多了,館方採用管制人數的進場,在排隊當下,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,這次來看展的每個人,不管男生女生都穿的花枝招展,張牙舞爪的,一堆很酷的人放在一起,只看到原來"酷"這件事也很平庸,進入展場感受更是深刻,放眼望去,會搞不清楚誰是"真人"誰是"模特兒",心裡暗自竊笑,有必要搞這麼誇張嗎?

我無意作為一個冷嘲熱諷的旁觀者,我也深信"薇薇安‧魏斯伍德"當年從原本"小學老師"、"單親媽媽"的身分轉換跑道,下定決心努力要做一名服裝設計師的時候,絕對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那麼重要的人物,一起看展的畫家朋友說,這些衣服很像是歐洲宮廷服。這形容還蠻貼切的,這些衣服做工精細、華麗、發揮創意用現代的布材,重現歐洲宮廷的語彙,她的作品確實有吸引人之處,但說真的能拿來穿出去的,似乎沒有幾件,因為不自然的東西,放在自然的環境,會令人覺得唐突。沿用這個說法,一群穿的不自然的人,去看不自然的衣服展,倒也合理。

那天我穿著騎自行車用的緊身褲和排汗衫,身上背個登山用的包包,進入展場,看上去也很不自然吧!

同樣一個地方,不同的展覽主題,又是不同的樣貌,美術館裡除了一樓"英國時尚設計大師薇薇安‧魏斯伍德"的展場外,其他的地方,人都不多。在地下室有個游文富個展-空氣,他將數萬根白色羽毛懸吊於展場,藉著羽毛,看到空氣細微的流動,據說這數萬根羽毛都是作者自己懸吊的。我常常對那種不假手他人的創作者,有種特別的敬佩之意。現在一些藝術創作,都是藝術家把草圖先畫好,交給工人施工的製作過程,我實在無法感受到他們對創作的誠意。

三樓有"李錦繡紀念展",五十歲因癌症而過世的畫家,我和其他兩位友人,看畫討論,有許多抽象的元素,抽離可辨識的物體,雖然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作者的真正的意圖,不過在討論的過程中,我們倒是更知道,我們三個人在意的是什麼。

下一站到了天母的一家"畫廊",大概看了一張,就覺得沒意思,我實在搞不清楚,作者用那些抽象的符號,把油畫顏料“平圖“在畫布上有什麼意思,是證明自己處理油畫顏料的技術很強嗎?還是那種不帶筆觸的疏離態度。然後,來了一個我的畫家朋友的朋友,一個以"鋼"為創作素材的六十幾歲老者,狠狠地對著些畫,批了一頓。他覺得,形"式"比人強,看不到作者對生活的態度,形式可以抄,但自發生活態度,在這些畫裡頭,他看不到。順帶的他也講到另一個形"勢"比人強,各大美展因為評審老師都挺自己的學生,加上許多藝文補助的資源都在這些人身上,所以,無法進入某個圈圈的創作者根本無法上台。這樣的問題,普遍存在電影,劇場界.......

以前我對這些標榜"理想"的創作事業,有種浪漫的想像,總以為會更公平。但有資源的地方,似乎也都逃不開小圈圈的宿命,這也是人性,無論是在商場或是創作市場,都有極殘酷的一面,所謂,"形勢"比人強,只好抄成功的"形式",才是一個快速到達目的方法,但自己不見了,就空剩下一個殼、一個無聊的"形式"。

常常告誡自己,永遠不要忘記出發前的初衷,走的夠遠,也要能走的回來。

晚上回淡水的時候,都是上坡踩的很辛苦,打一檔以時速五公里的速度前進,回想出發前,滑下山時的快感,而現在就要面對上坡的磨難。旁邊的摩托車以十倍的速度呼嘯而過,回家的路或許才是最難的吧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yeno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1) 人氣()